加快建设具有引领力的质量卓越产业集群

发布时间:2024-11-02 05:02:58 来源: sp2024110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质量体现着人类的劳动创造和智慧结晶,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围绕高质量发展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义的重大战略,为新征程质量强国建设赋予了新的内涵,注入了新的动力。建设质量强国是促进我国经济由大向强转变的重要举措,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明确了新时期质量强国建设的重点方向与推动路径,其中将“建成一批具有引领力的质量卓越产业集群”列为主要目标之一。提升产业集群质量引领力,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迫切需要,有利于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质量瓶颈。

  产业集群是质量强国建设的重要空间载体

  产业集群是由大量具有产业联系的企业和关联机构在地理上靠近而形成的产业集聚区。作为政府引导产业资源配置和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平台,产业集群不仅是政策先行先试的经济领域,也是区域间进行产业分工合作的关键纽带,同时还是质量强国建设的重要空间载体。

  我国的产业集群伴随着经济的平稳增长而不断发展,并在带动经济增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22年,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总产值突破20万亿元,并已建设18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占全部国家级创新中心数量的70%,培育创建170多家单项冠军企业和2200多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的产值超过2.5万亿元,出口贸易额平均增长率达30%,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引擎和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当前,全球经济和产业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为实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产业集群要进一步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形成更强的集聚效应和增长动力,为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提高产业质量水平、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和协调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我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构建国家创新体系进程中的主要动力。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中,深圳—香港—广州、北京、上海—苏州集群跻身全球科技集群的前五位,我国首次成为拥有位于前100名的科技集群数量最多(24个)的经济体。但是,我国产业集群的建设与发展仍面临不少挑战,主要包括:产业集群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等方面离世界领先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存在一些障碍,产学研用合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空间分布的均衡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有三分之二分布在东部地区,而东北地区仅有2个。

  推进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结合质量强国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求以及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挑战,未来产业集群的发展应树立国际化视野,全方位谋求创新突破,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增强科技创新引领能力。聚焦高质量要素集聚、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跨区域合作共建与梯次培育体系构建,加快形成具有引领力的质量卓越产业集群。

  集聚高质量要素,提高产业集群质量竞争水平。产业集聚区的质量优势主要来源于集聚效应和竞争效应。一方面,产业集聚产生的外部性通过中间投入品共享、劳动力池和知识溢出带来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企业密度的提高也将提高产业集群内的竞争效应,进而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提高产业集群的质量竞争水平。因此,各地区在落实质量强国战略过程中,应坚持集聚发展模式,引导人才、技术等高质量要素向产业集群内集聚。围绕强化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持续加强产业集群建设顶层设计,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增强产业发展基础,优化营商环境,为质量强国建设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进一步扫清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障碍,吸引更多企业和重点项目在产业集群选址,让产业集群成为国际和国内高质量要素集聚的重要目的地。

  加快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促进产业集群产品质量提档升级。当前,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以创新为焦点的全球竞争演变为创新链的竞争,科技创新的竞争方式也由个体竞争向集群竞争和链条竞争转变。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发展有利于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的通道,促进产品质量提档升级。产业集群内集中了企业、大学、科研院所、投融资机构等众多主体,可以实现人才、知识、技术、资金等要素的汇集和转化,因此具备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的基础。为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产业集群应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通过高效配置科技创新资源、资助基础研究及重大科技项目、完善研发平台及孵化器功能等措施,有效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支持引导“专精特新”、“隐形冠军”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各类科技计划,推动基础研究、应用和工业技术研究领域之间的一体化发展。以重大科技任务攻关为主线,围绕战略前沿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开展基础研究,提升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之间的良性循环。支持产业集群加强先进技术应用、质量创新、质量基础设施升级,聚焦高精尖产业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企业,形成一批技术质量优势突出、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的产业集群。

  促进跨区域分工合作,推进产业集群质量协同发展。产业集群的跨区域分工合作有助于促进区域间的质量管理协同、质量资源共享和企业分工协作,进而推进产业集群质量协同发展。未来应加快推进产业集群间跨区合作,实现产业链的高效分工、错位发展、相互融合。加强中心地区产业集群的创新链与外围地区产业集群产业链的衔接,支持高新技术创新主体不断拓展和延伸科技创新空间。推动中心地区的科技创新成果在周边产业集群的产业化,提高外围地区产业集群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形成联系紧密、布局合理、要素密集、活力强劲的产业集群网络。地区间的利益协调是推进产业集群跨区分工合作的关键环节,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能够充分调动产业转移与合作的积极性,有助于形成持续稳定健康的产业集群合作关系。

  构建梯次培育体系,促进产业集群空间布局均衡。应结合不同区域的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及环境承载能力,制定差异化的产业集群建设目标。推动东部地区发挥质量变革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增强质量竞争新优势,建成一批技术质量在全球领先的世界级产业集群;鼓励和支持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优化质量发展环境,以区域内的特色产业集群为基础,争创更多国家级产业集群。在城市层面,各城市应遵循产业集群发展客观规律,因地制宜确定产业集群的主导发展方向。超大城市应发挥高端要素集聚的优势,打造技术、质量、管理创新策源地,培育形成质量卓越的世界级产业集群;特大和大城市主要依托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产业集聚区,制定和实施先进质量标准,通过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品牌建设和质量基础设施服务,培育一批产业集群商标和区域品牌,争创更多国家级产业集群;要素集聚程度较低的中小城市不能盲目追求“大而全”的发展模式,应将资源集中在特色产业发展上,打造一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城市质量水平提升。在产业集群的质量提升过程中,不仅要充分考虑集群与城市发展阶段的匹配,还应强调产业集群在不同规模等级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促进大、中、小城市产业集群协调发展。(光明日报)

  (作者:席强敏,系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副教授)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