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国电影:走向多元化、深入化与艺术化

发布时间:2024-11-14 09:42:36 来源: sp20241114

  据统计,2023全年电影票房为549.15亿元,其中国产影片票房为460.05亿元,占比为83.77%。除了票房上的突破,2023年国产电影在类型化叙事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在叙事上愈加完型化、多元化与工业化,如在业界有良好口碑的类型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八角笼中》《长安三万里》《热搜》等;在思想性探究方面,亦有新现象与新深度出现,如《白塔之光》探讨了形而上的存在问题,《河边的错误》探讨了关于“真相”的问题,《流浪地球2》讨论了科技伦理等问题;而在电影感的艺术呈现方面,更是有年轻电影人的艺术新探索,如《脐带》《不虚此行》《傍晚向日葵》等,在呈现电影语言的现代性方面进行了不同于商业片的尝试。总体来看,2023年中国国产院线电影在朝着多元化、深入化与艺术化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多元化的“真善美”:类型化商业大片的风向标

  2023年大年初一上映的《满江红》雄踞电影票房榜首。电影以岳飞具有民族主义特征的诗句燃起现场观众的群诵热情,成为电影院里的一道新景观;此外,在叙事上的多次“反转”亦是该电影独特的景观之一,使其在悲情氛围之中又夹带着喜剧的效果,较为贴合过年的喜庆气氛。同样使用“反转”手段的还有去年11月上映的商业大片《热搜》,但其核心主旨与前者的“谋”思想不同,后者呈现的是当下年轻一代人的责任、担当及其对真善美的快速执行力量。还有一部将“反转”作为手段的电影是《无名》,但作为一部谍战片,主角的多次外在“反转”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叙事的张力与人物的圆形塑造。

  去年9月放映的主旋律大片《志愿军:雄兵出击》在叙事上更加稳健,人物塑造得也较为深刻,电影较为节制、内敛地刻画了新中国初期“用生命保护所有孩子”的中国志愿军形象及当时的政治人物。《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将志怪小说强烈的魔幻现实主义特色呈现出来,形成视觉奇观,在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之下,少年王子在血淋淋的战争、死亡与误识之间,在“善”与“恶”之间该如何判断和选择,达成强烈的灵魂拷问。

  除了建构视觉奇观,还有励志类型的商业大片,如《八角笼中》与《热烈》——前者在呈现社会问题时,也有人性批判,如恶、没有信念等;后者则旨在探讨坚持初心与梦想,将传统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的关于“信念”的逻辑,以现代酷舞的方式进行视觉化呈现。此外,反电信诈骗题材的电影《孤注一掷》,对“恋爱脑”等流行话题进行反思的复仇类型电影《消失的她》以及科幻大片《流浪地球2》等,大都以各自角度呈现“真善美”的力量或救赎之功能。

  在2023年票房排名前十的电影中,有一部开心麻花成员主演的喜剧电影《人生路不熟》,显现出电影类型生态多元化的特征——它遵循的是类型电影的经典叙事原则,电影通过对“赤子之诚”以及“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逻辑的肯定,呈现真善美无形的动能及其“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的力量,使得电影“卡塔西斯”的艺术功效喷薄而出。

  2023年国产电影除了关注年轻人爱情,《我爱你!》还将老年人的婚恋爱情带入观众视野,同时将老年人阿尔茨海默症问题植入其中,亦都是围绕“真善美”做足了功课。

  2023年国产电影中,以儿童作为核心观众的影片不少,如取得了较好票房成绩的动画电影《长安三 万 里》与《熊 出 没·伴 我“熊芯”》,还有运用了抽象写意的动画电影《深海》和儿童电影《拨浪鼓咚咚响》。《深海》关注了青少年“抑郁症”的问题,《拨浪鼓咚咚响》关注的则是留守儿童问题,但不再是单纯地呈现留守儿童的苦难,而是将儿童真善美的创生动能刻画与凸显出来,并对成人世界加以影响,进而建构儿童的主体性,是一部充满了力量的电影。动画大电影《熊出没·伴我“熊芯”》中出现了具有人意识的AI智能人,亦将当下社会科技问题植入电影之中,以激起少年儿童对科技的热情与追求。《学爸》既是一部关于成人对待学区房及教育认知的成长电影,亦是呈现儿童真挚童趣的一部电影,并将澡堂生活中的烟火气及传统针灸、按摩等中医知识带入,具有一定的喜剧效果。

  深入化的思想认知:传统文化基因与现代性结合

  编剧冉平曾说优秀的类型电影靠的是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情感,另一条腿是智力”。近些年国内院线商业电影在类型化之路上渐趋成熟,亦在逐渐深挖思想、认知方面的深度。如电影《热搜》以类型化的快、稳、准的特点吸引观众快速入戏,在呈现“霸凌”“性侵”等社会问题时,还以“眼见不一定为实”为理据,对抽象的“可见”世界与“可知”世界这一问题进行思考。侦探电影《河边的错误》同样也对“可见”世界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考,电影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电影将“事实”“真相”与“幻象”等抽象概念带入叙事之中,让观众在观看影片之时思考如同《骇客帝国》一样的问题:何为“真相”?但影片并没有如前者一样进一步从后人类学的角度进行展开,对“超真实”“系统操控论”等问题进行深入挖掘。

  2023年春节档的《流浪地球2》作为科幻电影类型,不但完成了现实主义表达,还进行了现代主义思想的表达。在表达“拯救人类”这一具有现实主义特征的宏大主题时,还嵌入了诸多现代元素,其中包括科技元素与现代人本思想元素,甚至还讨论了如何将AI的成长作为失去的女儿的成长。在影片结尾处,多个科学家图恒宇、多个女儿丫丫在虚拟空间中不同的空间位置出现,以折叠空间或五维空间的方式共存,犹如塔可夫斯基电影《索拉里斯》(1972年)中死去的妻子、母亲,以中微子妻子、母亲的具象形式在“思想之海”中进行物质性呈现一样。《流浪地球2》较为乐观地对《索拉里斯》进行了简单的模仿与浅思维化处理,虽然不及塔可夫斯基探讨得深入,但已具有鲜明的现代主义特征和一定的思想深度。《流浪地球2》从开始到结尾都在对“人”及“人的自动生成”进行探讨,一方面呈现出对AI的完美设想,另一方面也打破了“时间/空间”的壁垒,进入了一种抽象的思考,带有强烈的现代性特征。

  《宇宙探索编辑部》表面看起来是以一种类科幻的方式探讨地外文明,但其更深层的意味则在于探寻人存在的意义、信念及人类的终极问题等。与此主题相类似的还有电影《不虚此行》,电影里主人公因不能“与时俱进”地成为一个赚快钱的编剧,以撰写悼词为生,但在与各种普通的逝者相遇时,他尝试去了解他们,在慰藉逝者与生者的过程中,主人公实现了对当下物欲生活与自我的超越,获得了关于“人的存在意义为何”的答案。

  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以高适的诗歌“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作为叙事的点题方向,将视觉化的盛唐诗歌和诗人呈现给当下人,让观众在观影的三个小时里不但享受了物理空间的“远方”,还共享了精神上的“诗”空间,他们在高适、李白二人“失意—得意”的循环往复和自由自在之间,体会生命的情动、权力意志以及终极自由。这部动画电影不但燃起了儿童在影院里背诵唐诗的冲动与参与热情,也勾起了成人情感世界里的感怀与悸动,随着高、李二人,进行全家狂欢、全影院空间狂欢,暂时从常规的、谨小慎微的“第一生活”进入到狂欢的、自由的“第二生活”,向人的精神性乌托邦之路行进。

  一位俄罗斯思想家曾经说过,美是爱的呈现,真是实现爱的途径,爱是善的本质。电影《涉过愤怒的海》将家庭中爱的重要性,以寓言性的方式外化到大银幕上,旨在探讨什么是“爱”,什么是“真正的爱”,是给予物质,还是在心灵与精神上进行交流与沟通?电影借着两个不同阶层的家庭讨论了此一问题,具有警世的意味:在物质极大丰富且异化的当下,如果“爱”从家庭空间中消失,也许带来的不仅仅是个体的毁灭,还将是整个世界的幻灭。

  艺术化的电影感:作者电影的精神探索

  当消费主义、市侩文化与娱乐至死大行其道之时,艺术电影犹如一股山间清泉涤荡人的心灵与精神。与2022年相比,国产电影在艺术化处理方面又向前更推进了一步,也出现了多部反映良好的艺术电影。其中有的在国际上获得奖项,有的受到国内观众的好评,如《白塔之光》《宇宙探索编辑部》《河边的错误》《不虚此行》《傍晚向日葵》《二手杰作》等。

  这些影片,有的讨论人的现代性问题,如《白塔之光》从一位普通美食博主的日常生活入手,讨论都市人与公共空间、私人空间及空旷空间的关系,在现代性与文明化情境的驱使下,都市人因为愈加的文明化、系统化而变得客气、礼貌,最终导致的是人的主体性、生命力与权力意志的流失,人和人的关系亦变得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最后导致家庭结构的解体、爱情的瓦解与生命力的颓丧,可以说这是一部讨论“存在”与“虚无”的电影。

  随着老龄化问题的来临,年轻电影人亦开始关注“生与死”问题,《脐带》从蒙古族与游牧文化的角度来讨论生死,以“反者道之动”的方式走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这是游牧文化对待死亡与爱的看法,整部电影在简洁的画面与简单的人物间呈现了作者电影的认知、情感与叙事张力,电影画面简洁、叙事节制而情感充沛,体现了电影感的魅力。同样进行此类创作的还有《傍晚向日葵》,在纯粹化的电影语言表达中,探讨回忆、疾病与生死问题,影片在贝拉·塔尔电影般凝重低沉的音乐节奏中行走、流淌,充满了“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

  电影《深海》在动画创作的手段上运用了繁复的色彩,其光怪陆离的大写意画面构成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既与光谱艺术类似,又与赵无极、朱德群的抽象绘画接近,是中国山水的现代写意,既有东方美学的宁静,亦带有西方美学中“酒神精神”的破坏力、摧毁力及创生力——“酒神精神具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和毁灭的意志,因为它在更深层次上展示了原始宇宙的力量”。《深海》中肆意挥洒的“粒子特效”创作形式,是具有中西杂糅特征的现代表达,如同赵无极对“风”“空和光线”表达的兴趣。赵无极认为这些无形的“明净”“纯粹”更有意思,但他“不想‘再现’,而是想通过对形状的并置与组合,来重新找回那平静水面之上漂浮的气流”。赵无极对“纯粹”“无”与“气氛”的关注,对当下艺术电影的创作,尤其是对“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与“搏之不得”的“惚恍”之道,启示了一个新的探索之径。(作者为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

  (来源:北京日报) 【编辑:刘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