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5 16:30:32 来源: sp20241105
2019年4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集体会见应邀出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的外方代表团团长时指出:“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引领全球海洋治理指明了前进方向,为建设和呵护美丽繁荣的海洋家园提供了中国方案。5年来,中国大力开展国际海洋合作,积极推动全球海洋治理进程,促进全球海洋事业发展,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当前,全球海洋安全、发展、治理面临一系列突出挑战。中国将继续积极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与国际社会携手共同维护海洋秩序、共同促进海洋和平、共同发展海洋经济、共同保护海洋环境,建设各国共享的和平之海、繁荣之海、美丽之海。
坚持多边主义,共同维护海洋秩序。习近平主席指出:“海洋对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海洋是人类的共有家园,海洋秩序应该由各国共同维护,海洋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用海权陆权竞争的观念看待当今世界,是陈旧过时的。以零和博弈思维把海洋作为推行单边主义、谋求霸权的工具,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更不得人心。各国应当秉持命运与共、和合共生的理念,坚持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全球海洋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中国主张各国团结起来,高举多边主义旗帜,捍卫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大家共同商量、共同制定、共同完善相关治理规则。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海洋秩序,完整、准确、全面解释和适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反对某些国家出于维护海洋霸权的目的,在海上耀武扬威、拉帮结派,坚决维护各方依法享有的正当权益,构建和平安宁、合作共赢的海洋秩序。
坚持对话协商,共同促进海洋和平。习近平主席强调:“海洋的和平安宁关乎世界各国安危和利益,需要共同维护,倍加珍惜。”作为海洋大国,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致力于通过对话协商和平解决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积极落实全球安全倡议,与各国合力维护海洋和平安宁。截至今年3月,中国海军共计派出46批护航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为保障国际重要贸易通道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海上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各种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全球海洋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各国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增进互信,加强海上交流对话,深化海军务实合作,走互利共赢的海上安全之路。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不能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推进海上信任措施建设,完善危机沟通机制,推动涉海分歧妥善解决,营造平等互信、公平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
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海洋经济。习近平主席指出:“当前,以海洋为载体和纽带的市场、技术、信息、文化等合作日益紧密”。联合国数据显示,在全球范围内,海洋和沿海资源及产业的市场估值每年达3万亿美元,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5%左右。世界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海洋经济的繁盛,加强海上互联互通和海洋经济合作,能够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发展提供重要动力。中国致力于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通过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和共建蓝色伙伴关系,积极搭建海洋合作平台,推动海洋文化交融,共同增进海洋福祉。中国已同葡萄牙、欧盟、塞舌尔、莫桑比克等建立蓝色伙伴关系,在蓝色经济、海洋科技等方面开展合作;在中国企业助力下,希腊的比雷埃夫斯港发展成为欧洲十大集装箱港口之一;中国从多个方面切实推进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的海上能力建设……在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引领下,我们在促进海上互联互通和各领域合作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新征程上,中国将继续坚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扩大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打造更多双赢多赢共赢的合作项目和平台,推动各国共享海洋资源、共谋海洋繁荣,通过海洋的开放融通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世界经济,让海洋更好造福人类。
坚持生态优先,共同保护海洋环境。习近平主席强调:“我们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中国全面参与联合国框架内海洋治理机制和相关规则制定与实施,积极参与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21—2030)”计划,推动设立“联合国海洋十年规划”金砖国家协调中心,与多个国家联合开展海洋污染防治的科学研究……中国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同各国在污染防治、保护生物多样性、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利用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海洋的未来关乎人类的未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启示我们,没有国家能够凭一己之力解决海洋生态环境问题,也没有国家能够袖手旁观、独善其身,各国唯有增强责任意识、加强团结合作,才能推动海洋可持续发展。要从有利于人类长远发展进步的角度出发,有序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反对破坏海洋环境的行径,共同为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担当尽责,永葆海洋清洁美丽,努力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海蓝天。
(作者为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23日 09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