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守堰的职责一代代延续下去

发布时间:2024-11-08 07:28:15 来源: sp20241108

  身披蓑衣、脚穿雨靴、头戴斗笠,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堰头村村民诸葛长友在电闪雷鸣的深夜冲出门外,直奔江边的通济堰。这个场景发生在去年夏天的一个夜晚,当天,小雨从下午下到深夜,很快转为瓢泼大雨,让身为“守堰人”的诸葛长友不敢闭眼睡觉。“如果洪水漫过闸门,下游几万亩良田都要受灾,千年古堰坝面临着严峻考验。”回忆当初,他仍心有余悸。

  在堰头村,诸葛长友是第三代“守堰人”。80年前,诸葛长友的爷爷来到丽水,承担起守堰护堰的责任。如今从爷爷到父亲再到诸葛长友自己,三代人守护通济堰已有80年的时光。

  从16岁开始跟随父亲守堰,诸葛长友从小耳濡目染,对通济堰再熟悉不过。2018年父亲去世后,他义无反顾地接过接力棒,开启了诸葛家第三代人的守堰之旅。

  诸葛长友说,护堰周全要做到两点——平安度过危急时刻、仔细巡查在平时。只要发现有堵塞渠道、砍树等破坏行为,诸葛长友一定会及时制止,他表示,“若没有传承近千年的《通济堰规》,就不会有碧湖平原万亩良田作物的丰收,护堰必须不讲情面。”

  开闸放水、下闸蓄水是守堰人的分内之事,也是最大的挑战。每当天降大雨或台风到来之际,守堰人就要争分夺秒,在上游洪水来临之前把闸门开启,留足洪水下泄通道。

  古堰坝正门闸至今仍保留着1500年前用的木枋和6块闸门,“闸门有两孔,每孔约3米宽,一块闸板重达500多斤。”诸葛长友介绍,过去完全依靠人力起吊,是个力气活。

  20世纪80年代末,闸门实现半机械化,后来又改为电动闸门,“轻巧的电动闸替换了繁重的手动闸,只要按一下开关就行,轻松多了,也更加安全可靠。”诸葛长友说。

  作为守堰人,洪涝季节自然要提高警惕,然而,枯水季的工作也并不轻松。随着水量减少,下游农田灌溉用水日趋紧张,诸葛长友就带着儿子用编织袋装满沙石,垒在堰坝上以提升水位,增加灌溉用水,保证下游良田的粮食丰收。

  这些年,通济堰火了,堰头村更添知名度,古村落的乡村游也跟着红火起来。如今,诸葛长友将自家闲置房间装修一新,开办起农家乐,收入增长不少,日子也富足起来。

  2022年,诸葛长友被授予“丽水市莲都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年逾六旬的他,也逐渐将一些守堰工作交给儿子和儿媳,“将守堰的职责,一代代延续下去。”诸葛长友说。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26日 05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