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1 23:52:35 来源: sp20241101
中新网 西宁1月24日电 题:青海塔尔寺旁“何银匠”:传承的不仅是技艺,更是匠心
作者 陈宗淇
随着小锤不断落下,银铜制品便在不断敲打中有了形状……
何满是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接触这门技艺近50年,我从地窖里敲敲打打到现在走向海外,从民族饰品的制作到生活用品的创作,从单一的非遗制品形式到多重非遗赋能,我会不断坚持。”何满日前说。
何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展示中心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的塔尔寺旁。
图为何满在制作银铜器。陈宗淇摄非遗出海获得认可
何满介绍,他曾带着自己的作品远赴海外,到过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十多个国家。
何满分享自己在日本展出时的经历,“我的‘一体壶’作品刚拿出来展出时,就获得日本当地铁壶非遗传承人的称赞。”
何满向记者说:“铁壶非遗传承人有一次专门来我这观摩,他们在我这里看到其他作品后也不禁感慨,对我们这项技艺也越发感兴趣。”
“银器‘一体壶’和日本铁壶的制作差别很大,从选材和手法来看均有较大差异。银器材质较软,可在常温下锻打,而铁壶则需要趁铁器烧红后趁热锻打。”何满说:“可能让他们感慨的是‘一体壶’是用一整块银材料锻打出来的,难度和力度都很难把握。”
图为玻璃展柜中的“一体壶”(中)。陈宗淇摄技艺的传承,更是匠心的传承
“我们家以前主要靠加工民俗银饰品为主,慢慢就积累了一些名望,当地人称‘何银匠’。在祖辈和父辈的坚持中,我们把这一项技艺传承下来,传到我这里已经是第四代。”何满说。
何满带着记者走进展室,一件件银铜器制品陈列在玻璃展示柜中。“现在在展柜里的一部分,有些是家族传承下来的物件,见证了我们一家四代人对银铜器制作和鎏金技艺的坚持和传承。”何满说。
“在工作间里,我觉得最有意义的还是这些手绘草图。”何满说:“以前没有现代工具,我在绘制草图时只能靠脑、心、手记忆,当我不知道怎么绘图时,就跑到塔尔寺里看梁柱上的图案,跑回家中凭借记忆画在稿纸上。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来回跑了十来趟。”
但在何满的言语中,透露出他对这项技艺的传承也存在担心。何满说:“银铜器加工的过程漫长枯燥,希望现在的年轻人,沉下心来做这个事情。我们传统技艺的传承,更是匠心的传承。”
图为何满(左一)与徒弟共同制作银制品。受访者供图。“非遗+非遗”展现新活力
“非遗如何发展,是我们非遗传承人的一个功课。我们在参加很多的交流活动中,各地的非遗传承人都为此事想了很多办法。”何满说。
据何满介绍,他曾到清华大学的非遗研究机构交流过一段时间,在那里认识了许多全国各地的非遗传承人。何满道:“我们后来经过交流,觉得可以把两项或者多项非遗结合在一起,这样就能为当下非遗的传承和发展赋予新活力。”
记者在何满的展柜里见到很多包裹着竹编的银茶杯、杯沿镶嵌着银铜器的瓷杯……何满说,我们目前寻到了非遗传承和发展的好方法,那就是“非遗+非遗”,为非遗制品赋予多重价值,也可以促进多项非遗一起发展。
图为钧瓷和鎏金技艺结合的茶具。陈宗淇摄“我们不仅和浙江省嵊州竹编非遗传承人有合作,还和河南省禹州钧瓷、山西省绛州剔犀等非遗传承人深入交流,通过‘非遗+非遗’的叠加,创作出一批新的作品。”何满说:“我对我们非遗的传承和发展的前景很有信心。”(完)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