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尼山论坛丨王学典:如何借古鉴今,化解现代文明冲突?

发布时间:2024-11-09 09:14:14 来源: sp20241109

   中新社 济南7月9日电 题:如何借古鉴今,化解现代文明冲突?

  ——专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院长王学典

  作者 于海涛 李欣 赵晓

  如何处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课题。7月10日,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为主题的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以下简称“尼山论坛”)将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开幕。论坛开幕前夕,中国著名史学家,全国政协常委,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院长、《文史哲》杂志名誉主编王学典就本届论坛的核心议题接受了 中新社 “东西问”专访。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 记者:今年尼山论坛的主题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设定这一主题的初衷是什么?

  王学典:尼山论坛是中国参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平台,是中华文明对外交流的代表性活动。尤其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出以来,如何在传承发展中华民族精神根脉的基础上建设新时代的现代文明,成为当下面临的一个重大政治课题、理论课题、时代课题。这个重大课题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如何对待传统、如何对待西方的问题。第十届尼山论坛设置“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主题,就是希望集中呈现国内外学者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举办尼山论坛,是为了汇集世界学者,汇聚世界文明智慧,共同为解决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贡献智慧。本届尼山论坛的主题聚焦于现代化这一发展模式在生成、发展、传播过程中,对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传统、人文传统、风俗传统的冲击现象,以及由此而激发的各种形式的政治、社会、文化转型问题。仅就中国而言,正是西方现代化的冲击开启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社会转型过程,当下中国仍处在这个转型之中。中国面临的现代化转型问题,在世界范围内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表现形式存在着。如何处理本土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可以说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课题。

孔子博物馆。杨国庆 摄

   中新社 记者: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进过程中,如何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交相辉映?

  王学典: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实际上是试图容纳“中国式”特色与“现代化”优势。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因此,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必须坚持一个平衡性的观点,既不能照搬西方现代化模式,也不能照搬传统。

  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交相辉映,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西方现代化的本质是把几乎全部生产活动和经济活动交给资本来组织,利润和效率是它的唯一追求。所以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给这种现代化模式设置道德界限、伦理界限、法律界限甚至政治界限,既要发挥现代化的优势,又要限制其副作用和消极面。

  另一方面,也不能照搬传统。不能照搬西方现代化模式,已经形成基本共识;但不能照搬传统,我们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和全面,因此要把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落到实处,进一步促进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社会科学化,进而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独特的中国智慧。

   中新社 记者: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西方的现代化有何异同?

  王学典: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代化,是赓续传统的现代化,这是与西方现代化最大的不同。正因为中国认识到了西方现代化的本质是由资本来组织全部生产活动和经济活动,以及西方现代化在追求效率的过程中摧毁人类在“轴心期”创造的传统价值和人文传统的一般机制,于是给现代化设置一定界限,这个界限就是“中国式”的独特体现。赓续本土传统价值,弘扬人文精神,将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含义。

  同时,现代化又是必由之路。20世纪60年代,中国就已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现代化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方面具有巨大优势,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同时,现代化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由此各个国家或地区的人们都或快或慢地告别了传统社会,这是人类社会形态、生活方式的一次断裂式发展,是人类无法拒绝、无法逃避的变革,需要我们清醒认识、深刻思考。

   中新社 记者: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地区冲突延宕。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哪些智慧和方法,有助于化解现代文明冲突?

  王学典:世界新的变革与动荡,背后仍有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的影子,这种冲突只会导致两败俱伤。同时,西方的“文明冲突论”,又加剧了各文明、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恶性竞争。坚持文明多样性、认同多文明共存格局、坚持文明对话,是化解文明冲突的重要认识基础。

  作为世界上有担当的文明大国,中国应积极倡导道义至上的外交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儒学,就是建立在道德感召力的基础之上。儒家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主张以平等对话、和平手段和道德感召力、道义至上的理念解决争端。以维护自身安全为借口的地区冲突,实际上造成了地缘关系的紧张,反而加剧了自身的不安全。这种“修德以安人”的主张,是营造良好国际环境的重要智慧。

  另外,中庸精神也可以作为外交理念发挥作用。儒家主张“致中和”“执两用中”,中庸精神是处理纷争的重要方法。解决外交纷争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武装冲突和战争是最后的,也是代价最大的方式。在全球化发展程度愈高、国际局势日趋复杂的今天,轻易把解决纠纷与冲突诉诸武力而无视其他途径,是一种极端做法,不是稳妥的、中庸的做法。

   中新社 记者:“十”在中国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数字。第十届尼山论坛的重要意义是什么?它如何承前启后?下一个十年,尼山论坛的方向是什么?

  王学典:前九届尼山论坛强调了“和谐”“伦理”“生态”“文明多样性”“文明对话”“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命题,尼山论坛现已成为人类文明最重要的交流对话平台、互鉴融通平台、展示推广平台之一,也必将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孕育平台。

尼山圣境。杨国庆 摄

  第十届尼山论坛在前九届论坛的基础上,继续坚持文明和谐共存、坚持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对话与互鉴的三大原则,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务实的现实关切、更加鲜明的问题意识,立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助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探索。如果说以往九届论坛致力于现存文明形态如何相处的话,那么未来十年尼山论坛将聚焦在人类文明新形态如何构建上。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离不开中国式现代化,下一个十年,尼山论坛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过程中生发的一系列新问题组织议题。随着中国式现代化步入新阶段,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必将面临新局面,不确定性或将进一步加大。这些问题如何破解,将是未来十年需要深入思考的。与此同时,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绝不能也绝不会关上国门,尼山论坛仍要坚持文明对话、文明互鉴的基本立场;在吸纳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同时,还要面向国际进一步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为人类社会解决日益加大的困境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

  未来十年的尼山论坛,必将在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基础上进行,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进行,在切实的文明互鉴中进行,在更加深刻的与世界主流对话中进行,这是可以预期的。(完)

  受访者简介:

王学典。梁犇 摄

  王学典,全国政协常委,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院长、《文史哲》杂志名誉主编,长期致力于历史文化、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尤长于中国现当代史学思想研究。出版多部专业学术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等重要期刊上刊发论文百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20世纪中国史学通史》”等多项课题,被视为人文学术领域堪具代表性的学者之一。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