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逐梦新征程 青春更精彩

发布时间:2024-11-17 01:53:44 来源: sp20241117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工作念兹在兹,鼓励青年逐梦奋斗,对青年一代寄予厚望。

青年的命运始终与时代进程相连、共振,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美丽中国……新征程上,到处都活跃着青年人的奋斗身影,激扬着新时代的青春力量。

(一)

【总书记寄语】明天的中国,希望寄予青年。青年兴则国家兴,中国发展要靠广大青年挺膺担当。

【青春记录】擦亮乡村振兴青春底色

“小伙伴们,这是自家种的草莓,颗颗香甜!”“美丽小岗”助农直播间内,安徽省凤阳县新时代家庭农场几位青年,正细致向网友推介小岗新推出的特产草莓。

这两年,小岗村的青年人,打通电商渠道促进农产品销售,目前累计直播超过200场。不远处的大包干纪念馆多次成为直播中的画面背景。“我们希望小岗的优质农产品被更多人看到。”对兼职做直播带货,这些“新农人”充满热情。

在外打拼,还是回村发展?许多村里的年轻人都曾有这样的困惑。

“从小听老一辈人讲小岗村的改革故事,大家对农村有种特殊情结。这些年周围的朋友一个接一个回村了,村里的事业也逐渐红火起来了。”直播时,其中一位青年王凯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转变从来不是一蹴而就。“一开始产量不高,销路也没找着,亏了两三万元。”家庭农场创办人杨伟说,2013年,村里十多个年轻人一共流转12亩地,建大棚种菜,没想到却不太顺利。

“当时心里拧着股劲,要像老一辈小岗人那样敢闯敢干!”这群青年没打退堂鼓,而是盯上特色种植产业。他们开展热烈的讨论:家庭农场流转土地对面是大包干纪念馆,游客络绎不绝,可以考虑转型搞个草莓采摘园……

说干就干!邀专家指导、雇村民协助……采摘园的牌子挂了起来,生意也逐渐好起来。

尝到甜头的青年有了邀更多人共同创业的想法。在外打工的王凯就在这时被邀请回乡。去皖南看瓜蒌种植,到皖西学稻虾共养……农闲时,大伙儿开着小汽车四处学习先进农业模式。“路上,大家聊如何带动村民致富。聊累了,就唱歌鼓劲。渐渐地,我也爱上了这份事业。”王凯说。

一路歌声相伴,一路奋斗有声。如今的小岗村,青年农民有的专注大米提质升级,有的钻研稻田蟹综合种养,大家群策群力在田野里找到了奋斗方向。

40多年前,小岗村18位农民摁下“红手印”,搞起“大包干”,开启农村改革的序幕。40多年后,新时代的青年人正用智慧和奋斗为小岗村续写新发展故事。

(二)

【总书记寄语】青年是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创新的未来。

【青春记录】百千万次点燃创新“星火”

“五一”假期一大早,在中国一汽研发总院的测试场地,和煦的阳光播撒在一辆红旗新能源汽车上,多名工作人员绕车忙碌。

“转速正常!效率、功率、稳定性需一一测试。”电驱动系统研发负责人王斯博有序把控整个流程,不时记下关键数据。

“电机电驱动系统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关乎汽车的动力性、能耗、舒适性,眼下正处于系统测试关键阶段……”谈到科研,这位青年岗位能手马上打开了话匣子。

科技创新推动了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一汽红旗新能源汽车也迎来新机遇期。王斯博和所在团队将所学应用于EHS9、EH7等多个车型的电驱动系统开发,还撰写了电驱动系统可靠性试验的国家标准。他们一边持续创新研发,研究新电驱构型、设计新控制算法;一边见证了新设备、新技术提升研发效率……这支以青年为主的300多人团队,肯吃苦、敢开拓,逐渐成为公司的创新先锋队。

2022年,公司准备开发EH7新车型的电驱动系统。当时针对性能指标的制定出现两种声音:一些人认为EHS9部分指标已在国内创先,可以求稳;也有人认为各大新能源车企纷纷加速技术迭代,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深思熟虑后,王斯博和团队成员决定拼一把,向领导立下军令状——瞄准高指标发起冲击。

查阅论文,搜集资料,制定技术方案,建模,研制样机,反复调试……王斯博说,大家时常“钻”进去,“有时连做梦都会想如何破解难题”。上千次摸索后,团队按时完成交付任务,多项关键指标实现行业领先。

2023年一汽红旗新能源汽车销量超8.5万辆,同比增长135%。看见一辆辆挂着绿色牌照的红旗新能源汽车穿梭在路上,王斯博倍感自豪。“今后我们会结合更多青年人喜爱的元素去设计产品,做强做大民族制造品牌。”他说。

(三)

【总书记寄语】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

【青春记录】以绿为笔绘就美丽中国

5月,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的柠条花开了。淡黄的小花如繁星散落沙海,透出点点生机。山坡上,管护员郭玺正在往大大小小的树坑里浇水。“这是我在2019年种下的,长得很好。有了它们,风就吹不动沙子了。”路过一株半米高的柠条时,他对记者说。

38岁的郭玺是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第二代治沙人郭万刚的侄子。作为第三代治沙人,远离城市,坚守沙海,选择的背后,有他对柠条花海的深厚情感。

外出务工的收入几乎是林场工作的两倍,郭玺曾经有些抗拒八步沙的“召唤”。郭万刚几次喊他来接班,他只想着帮帮忙,心里惦记的仍然是“出去闯”。

转变发生在2017年5月。准备离家的郭玺被铺满山野的柠条花海深深震撼。“防住了沙,播下了绿。爷爷、大伯他们干的事,了不得!”那一刻,郭玺决定,接过父辈的铁锹,践行代代传承的绿色誓言。

4月11日,在古浪县八步沙林场眼窝子沙治沙点,郭玺浇灌植被。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沙窝里种好树的关键是保证苗子喝饱水。这些年,郭玺经常凌晨4点起,开着车运水、浇水,一天要拉八九趟。“早起一点,就能多拉一趟。”他说。铺设滴灌设施时,郭玺一连几个月吃住在基地。直到新栽的梭梭喝上“安苗水”,他才放心回家。

4月10日,在古浪县八步沙林场麻黄塘沙区,郭玺(左)和郭万刚在交流。新华社记者 方欣 摄

传承前辈实干苦干精神的同时,郭玺也有自己的尝试。他在短视频平台注册了“八步沙林场”的账号,发布工作场景和林场变化,让关心八步沙的网友也能“云守护”。他还与周边农户成立合作社,注册了“八步沙溜达鸡”商标,线上带货、线下销售。在郭玺眼中,未来的八步沙不再是单纯的治沙造林,而是要在治沙中致富、在致富中治沙。

“这里过去都是沙,现在都被挡住了!”顺着郭玺手指的方向,绿色屏障一眼望不到头。植被拱卫着周边3个乡镇近10万亩农田,古浪县风沙线整体后移30多公里。“我也要用青春守好这片绿!”郭玺说。

记者手记

青年敢追梦,时代助圆梦。为助力乡村振兴,安徽省启动“创业江淮”行动计划,实施返乡农民工创业、大学生村官创业等八大工程;为集聚科技创新人才,吉林省出台人才政策3.0版,择优扶持一批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团队,可给予最高不超过50万元资金资助;为推动荒漠化治理,甘肃省通过出台林权流转、贷款贴息等政策,激活沙产业效益……在乡村田野、在工厂车间、在沙漠林海,越来越多的青年深入基层、投身中国式现代化最需要的地方。牢记殷殷嘱托,澎湃蓬勃的青年力量创造着新的业绩,他们将奋斗融入家国梦想,正用青春书写新的精彩篇章。

领衔记者:翟伟

文字记者:孟含琪、戴威、王博、胡戈、张睿

出品:霍小光

监制:张晓松

策划:王曙晖、初杭

编辑:初杭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责编:王静、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