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城的塑像(旅人心语)

发布时间:2024-11-05 20:05:09 来源: sp20241105

  冬雨霏霏中,漫步多瑙河畔的布达佩斯,触目可见的是雨雾里沿河散布的一座座人物塑像。出了住处门口,就是一座名为“埃特沃什·约瑟夫”的青铜立像。这是一位当地人所熟知的匈牙利著名作家和政治改革家。他1813年出生于布达,1871年去世于佩斯——那时候布达与佩斯还是隔着多瑙河的两座城市,距今150多年前的1873年才合并在一起。

  如果对这位作家不熟,前行不远,赫然便是诗人裴多菲像在雨中昂然而立。“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通过这首由左联作家殷夫翻译、鲁迅传播的著名诗句,裴多菲一下子就拉近了布达佩斯与中国人的心理距离。

  因一个人记住一座城,古今中外并不鲜见。这甚至暗合了今天网络时代,为了强化传播必须“具象化”“人格化”的规律。布达佩斯更有这一特点,各种各样的人物塑像几乎随处可见,如史诗一般铺陈在多瑙河两岸,让人更易形象化地了解其足可自豪的历史,增添了这座城市的魅力,也随时随地给外来者和当地人,带来诸多历史思考与人生启示。

  如果走在布城街头,或许在市中心、为纪念匈牙利民族定居欧洲1000年而建的英雄广场上象征迁欧七部落和历代著名统治者的群像,略显刻意;布达城堡山顶头罩光环的匈牙利第一位国王圣伊斯特万一世,也过于威严;面对多瑙河的王宫广场,欧仁尼大公骑马铜像高高耸立,让这位从外敌手中收复布达城的军事首领,更显功不可攀。而隐藏在伊丽莎白桥的附近小公园里、似陷入沉思的茜茜公主雕像,以及街巷中不少外来者说不清来历、当地人耳熟能详的众多塑像,则让人倍感亲切。

  其实每一座塑像都记载了一段重要的史实,或一个感人的故事。讴歌自由的裴多菲塑像,诉说着产生深远历史影响的1848年欧洲革命;手擎寓意胜利的棕榈叶、在布达佩斯最高处俯瞰多瑙河的那尊女神塑像,既记录了二战时苏联军队攻占德军堡垒的艰苦卓绝,也记录了那些特殊历史时期的风云变幻。尽管时过境迁,布达佩斯却没有毁掉那些含有历史意蕴的塑像,除了保留女神像外,还把拆下的其他塑像集中存放在一个主题公园中,让人们能够更形象地感受和回顾那段历史。塞切尼链子桥头的一座塑像,则记录了一个令人感伤又励志的故事。据说当年年轻的塞切尼接到父亲在外病重的消息,但多瑙河上的浮冰让他无法及时过河、未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他决心在多瑙河上修建一座桥。这就是第一座连接布达与佩斯的大桥,也成为两城合一的重要推手。

  雕塑艺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建筑相比,城市里的雕塑尤其是塑像,尽管实用性不如前者,但却往往以栩栩如生的外形,创作出易被世人理解、寄托情感的景观。除了装饰功能,更可以满足人们欣赏、启迪、教化等多种精神需求。由于历史文化传统差异,我国除了受佛教造像影响有少量塑像且多限于庙堂,直至近代才出现真正的城市雕塑乃至人物塑像,然而也主要在一些机构内。或许在街头也可以多一些精美的人物塑像,未必都是千篇一律的个别古圣先贤,有些也可以是城中名人、社区榜样,随时可见,可学可仿。通过神态各异、个性鲜明的塑像,可以让城市活起来,不但让游客借以了解历史,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城市形象和当地人的性格,起到教化和引导作用。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塑像可以说是“形象的历史”“无言的老师”。在布达佩斯停留时间不长,但那些富有艺术和历史文化内涵的塑像,却在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28日 07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