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5 14:23:47 来源: sp20241105
张志丹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创新必须讲新话,但不能丢了老祖宗,数典忘祖就等于割断了魂脉和根脉,最终会犯失去魂脉和根脉的颠覆性错误。”
一、马克思主义行,行就行在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行在守正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守正创新。
马克思主义行,首先我们知道它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也是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结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里的归根到底讲到了“两个行”,是报告中的一个新论断。从“一个行”到“两个行”有着重要意义,并深刻地道出了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与马克思主义“行”三者的理论内涵与逻辑关系。“两个行”是一体两面,说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将其作为根本指导思想。
二、尽管提倡“两个结合”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时也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型,但是绝不能认为它与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等同的。
强调这一点,是由中国共产党党章、宪法以及相关的各种法律制度反复规定的,不容有丝毫的质疑和动摇。否则,不仅不合理,更不合法。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就是地动山摇、就是颠覆性的错误,就导致理想信念的动摇甚至丧失,乃至走向“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悲惨结局。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政党、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如同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就会失去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历史也一再警示我们,共产党人的精神信仰垮了,就会导致红旗变色、江山易主。苏联和东欧国家共产党执政地位丧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身的理想信念的坍塌。
因此,退一步说,即便是在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层面,我们承认并坚持“两个老祖宗”,也以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作为前提,也就是说,“两个老祖宗”的定位决不能在指导思想、意识形态意义讲,否则,就是“指导思想多元化”、“非意识形态化”,实质是取消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这一点,历史上曾经有过不少惨痛的教训。前车之鉴,足以为训。
三、如何合理借鉴分析哲学的方法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
一个是“大写的”马克思主义,也就是作为工人阶级世界观,作为哲学、作为指导思想,作为意识形态,这个马克思主义是“大写的”马克思主义,简要说就是指导思想、意识形态角度讲的;另外一个是 “小写的”马克思主义,就是作为文化思想资源的马克思主义。“大写的”马克思主义和“小写的”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关系呢?“大写的”决定“小写的”,“小写的”是从“大写的”派生的,“小写的”反作用于“大写的”。其实我们讲这个关系,在分析哲学当中讲,并不玄奥。同样道理,那个“大写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会派生一个“小写的”的马克思主义呢?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就要处理好各种思想文化资源之间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好,取消多样化的文化,必然导致在文化百花园里只有一朵花,即使再好,“一花独放不是春”。所以这个“小写的”是帮助“大写的”,服务“大写的”,也是由“大写的”决定的,前后不能颠倒。这就如同毛泽东军事哲学当中所谓的战略和策略的辩证关系:战略决定策略,策略反作用于战略,策略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对战略也会起到决定作用。同样道理,马克思主义对“两个结合”也具有重大指导作用,是不能颠倒的。马克思主义对传统文化有何作用,不仅具有认识功能——澄清中华文化的精华、糟粕,还有实践功能——推动中华文化的“双创”,而且具有现实功能——推动中华文化功能的发挥。一言以蔽之,我们对这个“魂脉”和“根脉”必须有一个严格清晰的理论定位。
实际上,历史和实践一再证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不仅是历史的选择、实践的需要,而且是复兴的思想保证。抓住党的创新理论诠释的契机,渗入“非马克思主义”的私货,如果不是好心办坏事的失误,就一定是别有用心、“包藏祸心”的故意。在后者的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主张指导思想上的“两个老祖宗”实质是取消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贩卖“指导思想多元化”或者“去意识形态化”的迷药。马克思指出:“没有一个人反对自由,如果有的话,最多也只是反对别人的自由。可见,各种自由向来就是存在的,不过有时表现为特殊的特权,有时表现为普遍的权利而已。”套用马克思这句名言,我们可以说没有一个人是反对意识形态的,如果有的话,最多也只是反对别人的意识形态,拿自己的意识形态来反对别人的意识形态。可见,各种意识形态向来就是存在的,不过有时表现为特殊的思想霸权,有时表现为普遍的思想领导权而已。由此可见,宣扬没有经济基础的“多个老祖宗”指导,本身就具有欺骗性遮蔽性,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论调。这就是说,关于“两个老祖宗”的话语之争,不是纯粹思想的理解之争,而是这种理解所依托的思想体系的争论,是世界观方法论之争,是核心价值观之争。
监制:袁华杰
统筹:王宙
策划:毕雁
编导:魏旖增
主持:杜娟
摄像:查建国 陈炼 卢智宇 张哲
灯光:卢智宇
导播:孟繁杰
片头:杨以宁
剪辑:杨以宁
包装:杨以宁
指导单位:
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
主办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网
支持单位: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
鸣谢: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