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宁古建“美容师” 匠心传承榫卯间

发布时间:2024-11-16 16:10:32 来源: sp20241116

   中新网 嘉兴2月7日电(胡丰盛)这段时间,在浙江省海宁市盐官镇的一家古建筑工作室里,工人们正忙着打磨古建筑修复的材料和部件。

  今年72岁的王继康是这支队伍的“领头羊”,从事古建修复工作已经有50多年时间。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非遗之眼”古戏台就是他们最近的杰作。他们的作品甚至跨越重洋,在美国、德国等地,也能看到他们打造的中式园林。

  王继康16岁开始学艺,走南闯北做过许多项目。每到一地,他都不急于“上手”,而是先买书、查资料、看照片。“系统地了解当地的文化、风俗、建筑风格,做好这些准备工作,往往能事半功倍。”他说。以嘉兴地区的古建筑举例,王继康能从建筑用料、纹饰、空间布局等许多个角度,清晰准确地说出各区县之间古建筑风格的差异及其历史原因。

王继康正在打磨古建筑修复的材料 受访者供图

  “古建维修有‘三大难’,一是工艺找不到参考,二是用料难买,三是无法使用现代化设备。”王继康的总结道出了古建筑维修行业的艰辛。但是凭着迎难而上的精神,王继康仍然克服了榫卯、飞檐戗角、鸡笼顶藻井等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2023年,王继康团队在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搭建古戏台时,平均年龄65岁的团队成员们坚持人工搬运、人工安装动辄几百斤、上千斤的木柱,确保把对材料的损伤降到最低。王继康说,为了工程质量,这样的人工操作几乎是常态。

  行业要发展,还得有人才链。几十年来,他一直坚持将自己的所学教给别人,为行业培养更多人才。只要有人想用心学,王继康就愿意倾囊相授。令王继康欣慰的是,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接触和传承古建维修的手艺,甚至还会结合当代的技术进行创新,用3D建模等技术,高效地完成制图等工作。王继康深知产学研深度融合对于人才链发展的重要性。多年来,他常常将自己制作的古建筑模型等无偿捐献给高校,培养大学生对于古建筑的兴趣,为高校开展相关授课提供便利。

  王继康说,他热爱古建修复,也愿意将这种技艺传授给年轻人,让榫卯古建筑“容光焕发”,再现昔日的风采。(完)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