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9 03:07:02 来源: sp20241119
带着强化学习系统训练后的“AI小脑”,双足机器人在塘朗山中灵活穿梭;362座最快“一秒钟一公里”的超充站,让电车充电效率直追油车加油;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幅缩短人工合成生物的孕育周期……
在粤港澳大湾区,一个个鲜活的场景,组合成一幅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也见证了科技“原始创新”对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的巨大推动力。
走进优艾智合深圳工厂,几个“身手敏捷”的智能机器人正搬运晶圆片;在塘朗山的崎岖山路中,逐际动力的双足机器人P1行走如飞,推拉、踢踹、木棍敲打,依然屹立不倒;在餐厅、图书馆、大街上……机器人产业是当前深圳科技“原始创新”赋能的典型代表。
在AI大模型出现以前,市场上的机器人大多只能做一些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大模型技术飞速发展,为机器人应用和发展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
今年4月发布的《2023年深圳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深圳机器人行业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近10年爆发式增长,越来越多创业者进入机器人赛道,2023年新注册企业超过1万家,产业链总产值为1797亿元。
全液冷设计、新车型开发、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产业生态打造……深圳建设“超充之城”的梦想,正在科技“原始创新”的推动下加快实现。
一辆家用车使用慢充桩充满电通常需要7至8个小时,使用快充桩只需要1至2个小时,而使用超充桩可以在10分钟或者更短的时间内充电80%或以上,实现“一秒钟一公里”“一杯咖啡,满电出发”。
截至4月30日,深圳市已累计建成超充站362座,数量已超过传统加油站数量。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数据显示,一季度深圳新能源汽车充电量达6.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9%,反映出深圳新能源汽车市场向好及充电基础设施的有效运行。
科技“原始创新”是催生新质生产力、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就明确提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纲要印发5年来,粤港澳三地科技合作日渐深化,数据、资金、人才等科技要素加速流动,大湾区科创实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
“过去一年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创业快乐,体会到了梦想成真的成就感。”从普林斯顿大学辞去教职一年多,颜宁在深圳筹建的深圳医学科学院(SMART),已从毛坯房变成了现代化实验室,数十位来自神经与精神类疾病、传染病、神经生物学等医学领域的优秀人才独当一面……
在SMART所在的光明区,深圳正举全市之力推进光明科学城建设,重点聚焦信息、生命、新材料三个学科领域。目前,合成生物大科学装置在这里平稳运作,超20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滚动推进,来自粤港澳三地的20余支院士团队、超5400名科研人才不断跑出创新“加速度”。
“大设施将推动合成生物产业发展升级,目前已有多家知名公司明确有使用意向。”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袁海介绍,大科学装置同步配套了15亿元的合成生物产业基金,建立起“科研—转化—产业”的全链条企业培育模式,极大缩短了原始创新到产业转化的时间周期,科研与产业实现“双向奔赴”。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已拥有超过7.5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涌现出华为、腾讯、比亚迪、美的、格力等一批科技领军企业。“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四年排名全球第二。
(责编:罗知之、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