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5 05:36:18 来源: sp20241115
这个伟大的倡议,源自中国属于世界——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架设合作之桥,筑起阳光大道,铺展气象万千的“丝路画卷”。
这份真诚的邀约,从中国飞向五洲——分享实践经验,谋划未来蓝图,来自14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将出席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这是纪念“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最隆重的活动,也是各方共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平台。
这是10月14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附近拍摄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景观布置。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的古丝绸之路正焕发新的生机。中国与各方携手同行,致力实现共同发展繁荣,向着更加美好的世界开始新的出发。
(一)
伟大的思想,凝结着历史的智慧,启示着未来的方向。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创造性地传承弘扬古丝绸之路这一人类历史文明发展成果,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和人文内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实践平台,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注入强大动力。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攸关每个民族、每个国家、每个人的前途命运。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弘扬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与中国人一贯的协和万邦、亲仁善邻、立己达人的处世之道相符合,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相适应,彰显了破解时代难题、引领历史进步的智慧、勇气与担当。
从擘画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合作蓝图,到提出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从倡导开放、绿色、廉洁理念,到提出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目标;从拓展健康、绿色、创新、数字等新领域合作,到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变……习近平主席深刻阐明共建“一带一路”的原则、理念、目标、实践路径等,为各方携手推进这项开创性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
10年间,三次出席“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两次主持“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总结历史经验、为新形势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借鉴,主持召开会议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规划,发起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设立丝路基金,在出国访问和国内考察期间关心推动“一带一路”重大项目建设,在多边国际场合呼吁各方携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积极推动务实合作……
在习近平主席的亲自倡议、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走深走实,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二)
绘一方锦绣,展万里宏图。
伴随“一带一路”海陆两条弧线不断延展,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正在地球表面徐徐铺开。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共建“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实践,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到精耕细作的“工笔画”,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共建“一带一路”走过10年,给世界带来引人注目的深刻变化,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
这是共建成果造福世界的10年。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落地生根、持久发展,共建“一带一路”奏响“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的交响乐,形成一大批标志性项目和惠民生的“小而美”项目,开辟了世界经济增长的新空间,搭建了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新平台,提升了有关国家的发展能力和民生福祉,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拓展了新实践。共建“一带一路”,既发展了中国,也造福了世界。
这是合作共识日益深入人心的10年。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与五大洲的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共商共建共享等共建“一带一路”的核心理念被写入联合国、中非合作论坛等国际组织及机制的重要文件,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和响应。
共建“一带一路”,超越以实力抗衡为基础的丛林法则、霸权秩序,摒弃你输我赢、你死我活的零和逻辑,跳出意识形态对立、地缘政治博弈的冷战思维,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从根本上解决永久和平和普遍安全问题;不走剥削掠夺的殖民主义老路,不做凌驾于人的强买强卖,不搞“中心-边缘”的依附体系,目标是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繁荣;超越国界阻隔、超越意识形态分歧、超越发展阶段区别、超越社会制度差异、超越地缘利益纷争,是开放包容的合作进程;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助力各方实现跨越式发展;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文明间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互学互鉴。
共建“一带一路”追求的是发展、崇尚的是共赢、传递的是希望,开拓的是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实践充分证明,共建“一带一路”顺潮流、惠民生、得民心、利天下,具有强劲的韧性、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这正是其扎实推进、行稳致远的成功密码。
(三)
“感觉很平稳、很舒适。”第一次乘坐雅万高铁的印尼总统佐科对乘车体验非常满意。10月初,历时8年建设的雅万高铁正式启用。作为中印尼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时速350公里的雅万高铁也是印尼和东南亚第一条高速铁路,将为印尼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插上“梦的翅膀”。
在印度尼西亚普哇加达拍摄的一列行驶中的雅万高铁高速动车组(2023年9月3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徐钦 摄
疾驰的高铁为一方发展带来加速度,而激荡世界的共建“一带一路”实践,正在成为全球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打破发展瓶颈、缩小南北差距、摆脱发展困境,是国际社会面临的突出挑战。“在人类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正是基于这样的信念与担当,共建“一带一路”紧握发展这把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推动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共建“一带一路”将活跃的东亚经济圈、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的国家联系起来,进一步拉紧同非洲、拉美大陆的经济合作网络,推动形成一个欧亚大陆与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完全连接、陆海一体的全球发展新格局,在更广阔的经济地理空间中拓展国际分工的范围和覆盖面,塑造共同发展的新图景。
险阻不改初心,笃行方见远方。“要致富,先修路。”这是中国在发展中得出的有效经验,也道出了设施联通对全球发展的重要意义。10年来,中老铁路、雅万高铁、匈塞铁路等一大批标志性项目陆续建成投运,“丝路海运”国际航线网络遍及全球,“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
老挝工作人员在中老铁路上开行的D887次国际旅客列车上表演(2023年4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飞驰的中欧班列通达欧洲25个国家的200多个城市,蒙内铁路拉动当地经济增长超过2个百分点,中老铁路实现了老挝人民“变陆锁国为陆联国”的企盼,昔日东印度公司探险家们眼中“崎岖而老旧”的瓜达尔港成为巴基斯坦振兴经济的希望,一度破败不堪的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崛起为欧洲第四大集装箱港口……
在肯尼亚蒙巴萨的蒙内铁路蒙巴萨西站,一名肯尼亚记者和火车司机合影留念(2017年5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瑞博 摄
一路一桥,跨越的不仅是山海之远,更是发展阻隔;一廊一港,畅通的不仅是贸易往来,更是经济血脉。2013年至2022年,中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19.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6.4%;截至2023年8月底,8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中国发起的《“一带一路”贸易畅通合作倡议》;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同40多个国家签署产能合作文件,丝路基金累计签约投资项目75个,承诺投资金额约220.4亿美元;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目前已累计批准230多个投资项目,融资总额超450亿美元……共建“一带一路”所达之处,贸易投资壁垒大幅消除,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得以推进,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纾发展之困,汇合作之力。“这不是简单的一条路或一条经济带,而是让全人类共同进步的倡议,为各国共同发展开辟了新道路”,正如国际社会评价的,共建“一带一路”照亮了“贫困的黑暗”,温暖着“被遗忘的角落”,让各国人民实实在在感受到共同发展的阳光……
(四)
2019年,作为中老友谊和“一带一路”建设的见证者和受益者,老挝中老友好农冰村小学师生致信习近平主席表达感谢,习近平主席则在回信中欢迎他们“早日乘上中老铁路列车来到北京”。
三年后,登上“澜沧号”动车组的老挝小乘客们如愿以偿:“我们坐上中老铁路列车啦!”
历史,总是伴随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脚步不断前行。“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实现共同发展,让民众过上好日子,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初心。
“一带一路”是什么?在各国人民心中,答案很实在,也很温暖。在马达加斯加马哈扎扎镇,它是中国援建、村民们津津乐道的“鸡蛋路”,大大降低了鸡蛋在路途运输过程中的破损率;在马拉维,它是人们眼中的“幸福井”,600眼水井助力15万民众摆脱缺水困境;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卢旺达、斐济等国,它是帮助民众脱贫致富的“中国菌草”……一个个“小而美”“惠而实”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帮助当地民众解决了燃眉之急、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增进了共建国家的民生福祉,为各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国专家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中国援助巴新菌草和旱稻技术项目第9期培训班上授课(2020年12月15日摄)。新华社发
在各国人民眼中,“一带一路”是越来越好的生活,也是照亮前路的明灯。10年来,深入开展的教育、科技、减贫等领域合作,帮助人们实现一个个具体的梦想,鼓起人们为美好生活奋斗的勇气,凝聚成奔向未来的强大合力。
路与路相通,心与心相连。共建“一带一路”的恢宏篇章中,人永远是最活跃的主角,也是最美丽的风景。“一带一路”建设将希望的种子播撒在沃土之上,根植于共建国家人民心中,收获的则是真挚的友谊以及无数梦想成真的时刻,共同奏响“众乐乐”的动人乐章。
一名在哈萨克斯坦从事农业贸易多年的中国企业家感慨:“刚去哈萨克斯坦时,当地百姓把‘你们’‘我们’分得很清楚。现在他们说‘咱们’,分别时,大家会久久拥抱。”称呼之变,诠释着深厚的情谊,更在告诉世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蓬勃发展的磅礴力量,源自人心深处,源自各国人民的期盼和奋斗。
(五)
2022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乌兹别克斯坦期间,赠给乌方一件中乌合作修复的希瓦古城历史文化遗迹微缩模型。这座位于古丝绸之路东西交汇之地的千年古城,在中方团队的帮助下重焕昔日光彩。
“我愿出一袋黄金,只求看一眼希瓦。”比黄金更可宝贵的,是历史文化价值,是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文明交融是最美好的相遇。“穿行的人们把他们各自的文化,像其带往远方的异国香料种子一样沿途撒播”,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瓦莱丽·汉森如是感叹。千百年来,古丝绸之路犹如川流不息的“大动脉”,推动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创造了地区大发展大繁荣。
数千年弦歌未绝,几万里人心相连。10年来,各方广泛开展文化旅游合作、教育交流、媒体和智库合作、民间交往等,推动文明互学互鉴和文化融合创新,形成了多元互动、百花齐放的人文交流格局,夯实了共建“一带一路”的民意基础,更好地凝聚思想和价值共识,推动人类文明创新发展。
同道而相益,同心而共济。共建“一带一路”,搭建起一座座文化交流、文明交融的“连心桥”。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等已经成为深受欢迎的活动品牌,吸引了大量民众的积极参与;“丝路一家亲”“健康爱心包”“鲁班工坊”等人文交流项目赢得广泛赞誉;图书广播影视精品创作和互译互播、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等扎实推进……每一场活动,每一次对话,每一个平台,都在加深人们对不同文明的理解与欣赏,促进民心相通,不断增强各国民众对共建“一带一路”的亲切感和认同感。
在位于吉布提首都吉布提市的吉布提工商学校,学生在鲁班工坊铁道运营沙盘教学区学习(2022年9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董江辉 摄
世界文明的魅力在于多姿多彩,人类进步的要义在于互学互鉴。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坚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交流互鉴之路,推动形成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为人类文明永续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2023年中国—中亚峰会期间,在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西安,习近平主席与中亚五国元首一起挥锹培土,种下六棵寄托着美好期待的石榴树。“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在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鉴、融合的时代画卷中,人类文明之树必将结出新的累累硕果。
(六)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行在即,共建“一带一路”迎来又一个历史性时刻。
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大国博弈竞争加速升级,地缘政治局势持续紧张,全球经济复苏道阻且长,冷战思维、零和思维沉渣泛起,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甚嚣尘上,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持续加重,全球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显著增加,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不确定、不稳定的世界中,各国迫切需要以对话弥合分歧、以团结反对分裂、以合作促进发展,共建“一带一路”的意义愈发彰显、前景更加值得期待。
从长远来看,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没有变,经济全球化的大方向没有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没有变,各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没有变,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崛起的势头没有变。“‘一带一路’倡议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如俄罗斯总统普京所说,从巩固合作基础、拓展合作领域、做优合作项目,到建设更加紧密的卫生合作、互联互通、绿色发展、开放包容、创新合作、廉洁共建伙伴关系,共建“一带一路”将更具创新与活力,更加开放和包容,为中国和世界打开新的机遇之窗。
“一带一路”建设所及之处,不仅打通了互联互通之“路”,也彰显着合作共赢之“道”。大道不孤,众行致远。诚如英国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在其著作《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中所感言,“丝绸之路曾经塑造了过去的世界,甚至塑造了当今的世界,也将塑造未来的世界。”
开放让世界更宽广,合作让未来更美好。作为长周期、跨国界、系统性的世界工程、世纪工程,共建“一带一路”的第一个10年只是序章,更辉煌的篇章留待各方共同书写。只要不忘合作初心、坚定不移前进,我们定能共同把这条造福世界的幸福之路铺得更宽更远,谱写国家互利共赢、人民相知相亲、文明互学互鉴的丝路时代新篇章。
路在脚下,梦在前方。共建“一带一路”的前途无比光明,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更加美好!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