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盯关键环节 落细防汛举措

发布时间:2024-10-30 20:14:06 来源: sp20241030

  核心阅读

  今年4月1日,我国进入汛期。据水利部预测,今年6月至8月,我国可能旱涝并发、涝重于旱,七大江河均有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暴雨洪水。水利部门紧盯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灾害防御等重点领域,完善防洪工程体系建设,提升中小河流防洪减灾能力,运用新技术提升预报精准度,落实落细各项防汛措施。

  

  当前,我国从南到北陆续入汛。据水利部预测,今年汛期我国旱涝并发、涝重于旱。主汛期即将到来,大江大河大湖防汛压力加大,局地高强度、短历时的强降雨时有发生,小型水库安全度汛、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灾害防御须高度重视,防汛工作进入关键阶段。

  汛情有何特点?

  大江大河编号洪水发生早

  今年4月1日,我国进入汛期。入汛近两个月来,汛情与往年同期相比呈现哪些特点?接下来如何发展?

  “总的来看,受厄尔尼诺事件等影响,今年6月至8月,我国可能旱涝并发、涝重于旱。据预测,我国七大江河均有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暴雨洪水。”水利部水文首席预报员尹志杰介绍。

  “今年,大江大河编号洪水发生早、量级大。”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防汛四处负责人李琛亮介绍,入汛以来,珠江流域北江、韩江、东江共发生6次编号洪水,北江2024年第1号洪水为今年大江大河首次编号洪水,是1998年有统计以来全国大江大河最早编号洪水;北江2024年第2号洪水较2022年6月北江特大洪水偏早两个月,是有统计资料以来大江大河最早特大洪水。

  当前正处于“龙舟水”期间。珠江水利委员会水旱灾害防御处处长徐爽介绍,预计今年“龙舟水”影响偏重,珠江流域西江、北江、东江和韩江仍有可能发生洪水。

  长江流域今年将涝重于旱、旱涝并存。主汛期(6月—8月),长江流域降水量将较常年同期偏多,其中长江上游正常偏多、中下游偏多,中游干流附近偏多可能达两成以上。长江水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介绍,前期流域控制性水库群有序消落,流域汛情总体平稳,但近期仍有多次强降雨过程,要持续绷紧水旱灾害防御这根弦。

  今年汛期,黄河流域中下游降雨将较常年同期偏多两三成,干流和支流伊洛河、沁河、汾河、大汶河可能发生洪水,上游地区可能发生阶段性干旱。

  “据中长期气候趋势预测,今年汛期淮河流域降水偏多,淮河中上游及以南、洪汝河上游,颍河中下游偏多五成以上。我们将密切监视天气变化和雨情、水情发展,做好各项防汛备汛工作。”淮河水利委员会水旱灾害防御处处长何琦介绍。

  此外,海河流域诸河,松辽流域嫩江、松花江、辽河、黑龙江,太湖,钱塘江及闽江可能发生洪水。

  防范重点有哪些?

  夯实防洪工程体系,紧盯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灾害防御等重点领域

  北江蜿蜒,穿行南粤大地,大小河川汇流。延绵约64公里长的北江大堤,守护广东广州、佛山、清远3地3200多万人。

  4月底,北江发生2024年第2号洪水。“面对量大流急的洪水,北江干堤发挥重要作用。”广东省北江流域管理局防洪与工程建管部部长曾金鸿介绍,最高峰时,2700多人上堤巡查,采取填砂压渗、加高培厚、填塘固基等方式夯实堤基堤身。

  目前,北江中下游形成了以北江大堤为主的防洪工程体系,为抵御洪水提供更坚实的保障。曾金鸿介绍,北江大堤挡水,飞来峡水利枢纽拦洪削峰,潖江蓄滞洪区滞洪,芦苞涌、西南涌分洪,防洪工程科学配合,综合运用蓄、滞、泄、分等手段,提升防汛能力。

  目前,我国已建成以水库、河道及堤防、蓄滞洪区为主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长江流域共建有堤防约3.4万公里,已修建水库5万余座,总库容4000亿立方米左右;黄河下游引黄涵闸改建工程和黄河下游“十四五”防洪工程加快推进;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有序建设,将解决淮河下游泄洪不畅的问题。

  “完善的防洪工程体系是抵御洪水的重要保障。一方面,继续科学布局水库、河道、堤防、蓄滞洪区建设,全面提升流域防灾减灾能力;另一方面,抓紧窗口期,加强对水库大坝、溢洪道、堤防险工险段、穿堤建(构)筑物等关键部位巡查值守。”李琛亮介绍。

  中小河流是防汛重点,也是薄弱环节,短板如何补上?李琛亮介绍,中小河流的流域面积一般在200平方公里至3000平方公里,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中小河流特别是山区的中小河流,汇流快、涨落猛。水利部门不断完善中小河流防洪预案,开展河道清淤、堤防建设、水利工程加固等,提升中小河流防洪减灾能力。

  山洪灾害突发性和破坏力强,如何防患于未然?地处太行山区向华北平原过渡带的河北邯郸,河流源短流急,全市山洪灾害防治区面积达2973平方公里。邯郸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杜满红介绍:“我们全面摸排底数,识别山洪灾害风险点位,完善临灾预警‘叫应’机制,一旦雨量达到危险值,预警信息会直达基层防汛一线,及时启动应急预案,转移群众。”

  今年以来,水利部门坚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全面排查山洪风险隐患,推进山洪沟防洪治理;加快构建测雨雷达、雨量站、现地监测预警设备组成的山洪灾害雨情、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预报预警全覆盖。

  防汛有哪些新举措?

  加快新技术运用,提升预报预警精准度

  来自各处监测点的信息,源源不断汇集到防汛中心平台。在山东聊城,“数字水利一张图”让防汛工作一目了然。

  手机软件上既能查询工情、雨情、水情,接收预警信息,又能视频连线防汛指挥部,实现信息共享、快速响应。“技术链与防汛工作链环环相扣,大数据‘跑’在洪水前,实现预报预警信息快速发布。”聊城市水利局副局长韩刚介绍。

  数字赋能洪水预报预警。5月21日,大藤峡水利枢纽首台测雨雷达建成并投入使用,从选址到投入使用历时仅两个月。到2025年汛前,大藤峡水利枢纽3台测雨雷达将全部建成并组网运行,提供更加可靠的雨情、水情监测预报信息,支撑大藤峡水利枢纽科学精准调度。

  尹志杰介绍,今年水利部门继续加强测雨雷达、雨量站、水文站网建设,高效准确获取雨情、水情等数据,提升测报感知能力;推动模型研发,持续修正和率定模型参数,实现延长洪水预见期和提高洪水预报精准度的有效统一。

  数字孪生水利建设,让防汛决策更科学。目前,数据量达千万亿字节(PB)级的全国一级数据底板建设完成,流域防洪业务“四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应用取得突破。全国降雨形势展望期由20天延长至30天,主要江河关键期预报准确率达90%以上。水利部继续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防洪工作深度融合,以流域为单元,融合信息技术,实施防洪工程体系“一个流量、一方库容、一厘米水位”科学精准调度。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28日 14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