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0 05:43:38 来源: sp20241110
重阳,菊花须插满头归
韩可胜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重阳节古诗文中常常叫“重九”,有时候干脆简称“九日”。中国文化用阴阳哲学解释世间万事万物。双数为阴,单数为阳。现存的重要节日中,有两个叫“阳”,另外一个是端午,也叫端阳,端是“正”的意思,农历五月初五,“五”在“一三五七九”之中是不是正中间的一个阳数?端阳是正中,重阳则是极致。九是阳数中的最大,两个九,就是阳的顶峰。物极必反,到了这个节点上,阴冷萧瑟的深秋就已经到了,而冬天也就不远了。
一首著名的诗歌让我们了解到唐代重阳节的习俗,也让我们感受到文化的传承性。这就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团圆、登高、插茱萸……三大习俗延续至今,其中登高、插茱萸是重阳节所独有。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一诗,题目就暗示了写在重阳节。清明远足,重阳登高,前者踏青,后者辞青,都是人与自然的互动,两者遥相呼应。登高既是健身,也是赏秋。在婺源、休宁等古徽州的山区,还衍生了晒秋的习俗,家家户户把火红的辣椒和金黄的菊花,以及颜色鲜艳的收成在依山而建的宅前晒出来,与粉墙黛瓦的村庄,与满山的红叶,组成了一幅幅最美的盛世图画,每年吸引数十万人去赏秋、拍摄。
茱萸是一种中草药,重阳节插茱萸,或者佩戴茱萸做成的香囊,都是为了避灾克邪,与端午节插菖蒲、艾蒿相似。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重阳节更多的习俗是采菊、赏菊、饮菊花酒。“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菊花一直得到中国文人雅士的喜爱,“晋陶渊明独爱菊”最为著名。有一年重阳节,辞官后归园田居的陶渊明,因为没有钱买酒,只能在东篱下抚菊惆怅。就在这时,一个白衣使者向他走来,原来是江州刺史王弘派来送酒的。这就是“白衣送酒”的典故,这种纯粹的友谊堪称友谊的天花板,让后人羡慕不已。唐代王绩说:“香气徒盈把,无人送酒来”;岑参说:“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相比之下,宋代女词人李清照遭遇离乱之后,单身凄苦,至少有花有酒,也是在重阳节:“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过节自然离不开吃,中国的许多节日都与特定的食品有关。元宵节吃汤圆,清明节吃青团,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冬至吃饺子,重阳节的特色食品则是重阳糕,有的地方是糍粑。重阳糕和糍粑都是糯米做的。我从小生活在皖西南山区,对重阳节的印象没有菊花,没有茱萸,没有登高,只有糍粑。年年都是舅舅翻山越岭送糍粑过来,让我记忆犹新。听说,舅舅家那里的糍粑,入选了非遗,进了“舌尖上的中国”,只是好些年没有吃过了,糍粑不知不觉就成了乡愁。
“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写重阳的诗词很多很多,不可胜数。因为是晚秋,大多充满了惆怅,“自古逢秋悲寂寥”是常见的事情。只有极少数胸怀、气度非凡的人才能把无数人为之神伤的季节,写得豪迈、昂扬和奔放,比如这首:“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九”最大,故而也最老,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国家在1989年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2012年改称老年节,民间俗称敬老节,由此敬老爱老与登高赏秋,成了重阳节两大主题。(新民晚报) 【编辑:陈海峰】